当前位置: 首页> 法治资讯 > 法治要闻

优秀司法所长风采|宁鹏飞:以法治为笔书乡土情怀

 2025-07-03  

彰显法治力量

践行枫桥经验

开栏语:

扎根基层践初心,为民服务显担当;

法润河洛春风暖,良法善治谱新篇。

司法所作为法治建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扎根基层、贴近群众,是化解纠纷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也是群众身边的“法律驿站”。为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让大家更直观、全面地了解司法所工作,《践行枫桥经验彰显法治力量》栏目将带您推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大门,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聆听司法所里的“家长里短”,见证法治阳光照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。在这里,您能看到法律如何化作温暖的春风,抚平矛盾的褶皱;也能读懂司法行政工作者用脚步丈量责任的初心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法治故事,感受基层司法的温度与力量,体会优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平凡岗位上的使命担当。

合峪镇位于栾川县境东部,距栾川县城32公里,总面积306平方公里,全镇总人口2.3万人,常住人口1.2万人。镇内板栗、核桃、食用菌、萤石(氟化钙)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。全镇森林覆盖率92%以上,原始森林密布,奇峰怪石林立。近年来,镇政府又大力发展蕙兰种植,被称为“中原蕙兰之乡”,合峪司法所是“全省五星规范化司法所”“全市优秀司法所”。合峪司法所所长宁鹏飞,中共党员,自2008年投身司法行政系统以来,曾被授予“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”“洛阳市优秀人民调解员”“全市‘枫桥经验’式人民调解员”“洛阳市司法行政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
信念如磐:在法治建设中勇担新使命

作为合峪司法所所长,他带头研学党的创新理论,将“两个确立”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行动自觉。在参与蕙兰产业园项目时,面对他人“为何总往工地跑”的疑问,他常说:“项目落地慢一天,政府就多花一天冤枉钱,我少跑一趟,群众问题就可能积累一天,法治保障必须跑在矛盾前面。”这种信念,支撑着他创新“法律顾问+调解专班”模式,让产业园三期工程提前半年完工,带动20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。

17年来,他带领司法所参与乡镇各类项目30余个,审查合同120余份,化解施工纠纷40余起,用法治思维为镇、村发展规避风险。有人觉得基层工作是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太琐碎,但宁鹏飞始终坚信:当党的政策通过他们的工作转化为群众获得感时,每一次走村入户都是在夯实法治中国的根基。

躬耕不辍: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新答卷

“调解桌上无小事”是他的工作信条。2021年除夕当天,某矿山工地28名外地农民工因欠薪围堵政府讨要说法。他立即带着司法所同事加班加点核查工程量,在零下5℃的工棚里与承包商谈判6小时,最终为工人追回36万元血汗钱。看着工人们怀揣现金赶回家过年的背影,他和同事们冻僵的手心里全是汗——这是他司法行政生涯里参与的1067起纠纷调解中最难忘的一次,98%的成功率背后,是他和同事们坚持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、把调解桌设在纠纷现场的努力成果。

普法工作中,他琢磨出“赶集普法”“夜校普法”等接地气形式。去年在合峪大集上,一位大爷攥着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手册,拉着他的手说:“宁所长,你讲的土地流转政策让我少踩了个坑!以前总觉得你们这是摆设,是糊弄人的,可真到关键时候,才知道你们这么做是真的为老百姓办实事,以后俺就服你!”这句话让他更加坚定:每年组织的6场普法活动、发放的1万余份普法资料,并非简单的数字,而是让法治阳光照进群众心里的坚实桥梁。

破局创新:在基层治理中勇闯新路径

面对山区乡镇治理难题,宁鹏飞带领司法所首创“三查机制”规范行政执法:案前合规审查让6份执法案卷零瑕疵,案中程序督查堵住3处流程漏洞,案后效果评查推动2项便民措施落地。某村拆违时,有村民质疑程序合法性,他们当场调出执法记录视频,用规范流程赢得群众理解,这正是机制创新带来的治理效能提升。

在特殊人群管理中,他打破“一管了之”的传统模式。在一次与社区矫正对象王某的例行谈话中,宁鹏飞敏锐察觉到其言语中流露出仇视社会的苗头。经多方了解,得知王某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创业失败,思想压力巨大。了解情况后,他积极通过民政部门了解政策,又联系信用社为其办理低息贷款,如今王某的山货店生意兴隆,日子红火,言语间充满对未来无尽的憧憬和向往。这种“严管+厚爱”的方式,让合峪司法所累计接收的175名矫正对象全部顺利回归社会,7人成为创业典型。

情系桑梓:在为民服务中体会新收获

“群众的难事就是我们的心事。”这是宁鹏飞时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官庄村曾因林坡面积大、历史遗留问题多,导致一起征地补偿纠纷历时3年未决,涉及30余户村民怨声载道,濒临群体性事件边缘。宁鹏飞默默带着卷尺跑遍了2680亩林地现场丈量,翻出20年前的承包台账比对,找到20余位了解情况的村老核实情况,并挨家挨户走访进行说服工作。最终,各家边界得以厘清,补偿方案得到绝大多数群众认可,促成补偿方案落地。合同签约那天,72岁的李大爷塞给他一把野山枣说:“娃啊,这比蜜还甜!”那一刻宁鹏飞深切体会到,法治温度就藏在群众的笑容里。

他主导打造的“三级调解网络”如今已覆盖全镇21个村,66名调解员中有23名是乡贤能人。去年邻村两家因宅基地纠纷差点动武,村调解员老张运用“背靠背调解法”,3天跑了12趟,最终促成双方在调解书上按下了红手印。两家人执意要拉宁鹏飞他们喝碗热乎的玉米粥致谢——就在那一瞬间,他真切感受到了基层司法行政人最朴素的成就感。

从青涩的司法助理员到如今成熟的司法所所长,17年乡间路,宁鹏飞用双脚丈量出民情地图,用法律织密平安网络。当看到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牌子挂在村口,听到社区矫正对象说“现在敢抬头做人”,他知道所有的奔波都有了意义。未来,他将继续做乡村法治建设的“播种人”,致力于让每一次调解、每一场普法、每一次安置帮教都成为涓滴之水,精心浇灌,助力脚下这片沃土开出法治惠民的累累硕果。